古典小说->清平山堂話本

十五年,孩儿长成十八岁,聪明智慧,德行方能,读书学礼。一日,正值清明节日,张学究夫妻两口儿打点祭物,同安住去坟上祭扫。到坟前将祭物供养,张学究与婆婆道:「我有话和你说。想安住今已长成人了。今年是大通之年,我有心待交他将着刘二两口儿骨殖还乡,认他伯父。你意下如何?」婆婆道:「丈夫,你说得是。这的是阴骘勾当。」
  夫妻商议已定,教安住:「拜了祖坟,孩儿然后去兀那坟前,也拜儿拜。」安住问云:「父亲,这是何人的坟?」拜毕,学究言:「孩儿休问,烧了纸,回家去。」安住云:「父亲不通名姓,有失其亲。我要性命如何?不如寻个自刎。」学究云:「孩儿且住,我说与你,这是你生身父母。我是你养身父母,你是汴粱离城二十里老儿村居住。你的伯父刘添祥。你父刘添瑞同你母亲刘二嫂,将着你年方三岁,十五年前三口儿因为年歉,来俺家趁熟。你母患脑疽疮身死,你父得天行时气而亡,俺夫妻两口儿备棺木殡葬了,将孩儿如嫡亲儿子看养。」
  不说万事俱休,说罢,安住向坟前放声大哭,曰:「不孝子那知生身父母双亡?」学究云:「孩儿不须烦恼!选吉日良时,将你父母骨殖还乡,去认了伯父刘添祥,葬埋了你父母骨殖。休忘了俺两口儿的抚养之恩!」安住云:「父亲、母亲之恩,过如生身父母,孩儿怎敢忘恩?若得身荣,结草衔环报答!」道罢,收拾回家。至次日,交人择选吉日,将父母骨殖包裹了,收拾衣服、盘费,并合同文字,做一担儿挑了,来张学究夫妻两口儿。学究云:「你爹娘来时,盘缠无一文,一头挑着孩儿,一头是些穷家私。孩儿路上在意,山峻难行,到地头便稍信来,与我知之。」安住云:「父亲放心,休忆念!」遂拜别父母,挑了担儿而去。
  话休絮烦。却说刘添祥忽一日自思:「我兄弟刘二夫妻两个都去趁熟,至今十五六年,并无音信,不知有无?」因为家中无人,娶这个婆婆王氏,带着前夫之子来家,一同过活。一日,王氏自思:「我丈夫老刘有个兄弟,和姪儿趁熟去,倘若还乡来时,那里发付我孩儿?好烦恼人哉!」
  当日春社,老刘吃酒不在家。至下午,酒席散回家,却好安住於路问人,来到门首,歇下担儿。刘婆婆问云:「你这后生寻谁?」安往云:「伯娘,孩儿是刘添瑞之子,十五年前,父母与孩儿出外趁熟,今日回来。」正议论间,刘大醉了回来,见了安住,问云:「你是谁?来俺门前做甚么?」安住云:「爹爹,孩儿是安住!」老刘问:「你那父母在何处?」安住去:「自从离了伯父,到路州高平县下马村张学究家

页数:16/139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