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《老残游记》 清.刘鹗
"有两个伙计,在前院说话:'听说城下的水有一丈四五了,这个多年的老城,恐怕守不住;倘若是进了城,怕一个活的也没有!'又一个伙计道:'县大老爷还在城里,料想是不要紧的。'"
老残对人瑞道:"我也听说,究竟是谁出的这个主意,拿的是什么书,你老哥知道么?"人瑞道:"我是庚寅年来的,这是已丑年的事,我也是听人说,未知确否。据说是史钧甫史观察创的议,拿的就是贾让的《洽河策》。他说当年齐与赵、魏以河为境,赵、魏濒山,齐地卑下,作堤去河二十五里,河水东抵齐堤,则西泛赵、魏,赵、魏亦为堤,去河二十五里。
"那天,司道都在院上,他将这几句指与大家看,说:'可见战国时两堤相距是五十里地了,所以没有河患。今日两民埝相距不过三四里,即两大堤相距尚不足二十里,比之古人,未能及半,若不废民埝,河患断无已时。'宫保说:'这个道理,我也明白。只是这夹堤里面尽是村庄,均属膏腴之地,岂不要破坏几万家的生产吗?'
"他又指《治河策》给宫保看,说:'请看这一段说:"难看将曰:若此败坏城郭田庐家墓以万数,百姓怨恨。"贾让说:"昔大禹治水,山陵当路者毁之,故凿龙门,辟伊阀,折砥柱,破碣石,堕断天地之性,尚且为之,况此乃人工所造,何足言也?"'且又说:'"小不忍则乱大谋",宫保以为夹堤里的百姓。庐墓生产可惜,难道年年决口就不伤人命吗,此一劳永逸之亭。所以贾让说:"大汉方制万里,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,此功一立,河定民安,千载无恙,故谓之上策。"汉朝方制,不过万里,尚不当与水争地;我国家方制数万里,若反与水争地,岂不令前贤笑后生吗?'又指储同人批评云:'"三策遂成不刊之典,然自汉以来,治河者率下策也。悲夫!汉、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以来,读书人无不知贾让《治河策》等于圣经贤传,惜治河者无读书人,所以大功不立也。"宫保若能行此上策,岂不是贾让二千年后得一知己?功垂竹帛,万世不朽!'宫保皱着眉头道:'但是一件要紧的事,只是我舍不得这十几万百姓现在的身家。'两司道:'如果可以一劳永逸,何不另酬一笔款项,把百姓迁徒出去呢?'宫保说:'只有这个办法,尚属较妥。'后来听说筹了三十万银子,预备迁民,至于为甚么不迁,我却不知道了。"
人瑞对着翠环说道:"后来怎么样呢?你说呀。"翠环道:"后来我妈拿定主意,听他去,水来,俺就淹死去!"翠花道:"那下一年我也在齐东县,俺住在北门。俺三姨家北们离民埝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