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祸患。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 有超过生命的,那么,只要是可以活命,什么事情于不出来呢?如 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,那么,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 患,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?但也有些人,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, 时照此做;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,却不照此做。由此 可知,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,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 人厌恶的东西。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,而是人人都有,只 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。一篮子饭,一碗汤,吃了便可以活下 去,不吃就要饿死。如果吆喝着给人吃,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 也不会接受;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,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。 可是现在,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。万钟 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?为了住宅的华丽、妻妾的奉养以及我 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?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,现在却为 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;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,现在却为了 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;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,现在却为了我 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。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?这种 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。”
【读解】
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。
若为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。(裴多菲)
“鱼与熊掌”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。
大而言之,想名又想利;想做官的权势又想不做官的潇洒自 由。
小而言之,想读书又想打麻将;想工作又想休闲。如此等等, 不一而足。
之所以难,难在舍不得,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“我所 欲也”,甚至,也是人人所欲的。不然的话,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 了。
生于朗朗乾坤、太平盛世,似乎已没有生与义,生命与爱情 与自由的不可得兼了,这是幸事。不过,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洪 流,义与利的二难选择却恒常悬在我们的面前了——
利,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什么而取 什么呢?
至于孟子所说“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 人不屑”,则是所谓“不吃嗟来之食”的问题。这有《礼记·檀弓 下》的一个故事可以佐证:
齐国遭到饥荒,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。一个人饥 饿不堪地走过来了,黔敖连忙左手端饭,右手端汤冲那人喊道: ‘嗟!来食!”那人瞪着眼睛对黔敖说:“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 饿成这个样子!”尽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,那人仍然坚决不吃,直 到饿死。
其穷棒子精神如此! 因为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