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
  屋庐子不能回答,第二天就到邹国,把这话告诉了孟子。
  孟子说:“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?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 低是否一致,只比较顶端,那么,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 高过尖顶高楼。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,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 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?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,何止 于吃的重要?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,何止于娶妻 重要?你去这样答复他:‘扭折哥哥的胳膊,抢夺他的食物,就可 以得到吃的;不扭,便得不到吃的,那会去扭吗?爬过东边人家 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处女,就可以得到妻子;不去搂抱,便得不 到妻子,那会去搂抱吗?”’
  【读解】
  以诡辩对诡辩,以极端对极端。这是孟子在这里所采用论 辩方法。
  任国人采取诡辩的方式,把食与色的问题推到极端的地步来 和礼的细节相比较,提出哪个重要的问题,企图迫使孟子的学生 屋庐子回答食、色比礼更重要。屋庐子当然不会这样回答,但由 于他落入了对方的圈套而不能够跳出来,所以就只好语塞而求助 于老师了。
  孟子一听就识破了对方的诡辩手段,并且生动而一针见血地 指出:“不揣其本,而齐其末,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。”接着从 金属与羽毛的比重问题过渡到分析任国人诡辩的症结所在。这实 际上就是一个比较的方法问题。孟子的意思很明确,比较应该让 以较的对象双方在同一水平线上,同一基准上,而不应该把一 个对象推到极端来和另一个对象的细节相比较。这样比较出来的 结果,当然是错误而荒谬的了。所以,孟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,教给学生以诡辩对诡辩的说法,从而战胜论辩的对方。
  所以,这一章内容固然也是孟子对礼的维护和捍卫,但对我 们来说,更有启发意义的却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思维方式和论辩 艺术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人皆可以为尧舜
  【原文】
  曹交①问曰:“人皆可以为尧舜,有诸?”
  孟子曰:“然。”
  “交闻文王十尺,汤九尺,今交九尺四寸以长,食粟而已,如 何则可?”
  曰:“奚有于是?亦为之而已矣。有人于此,力不能胜一匹雏②, 则为无力人矣;今日举百钧,则为有力人矣。然则举乌获③之任,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。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?弗为耳。徐行后长者 谓之弟,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。夫徐行者,岂人

页数:141/192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