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度上已把个体行为的“孝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(虽 然在总体上说“孝”还是一个社会问题),所以,“公孝不能两 全”就成了“公私不能两全”,既然如此,那也就不难解决了。虽 然在情感上仍然难,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。
何况,我们今天的人,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“弃天下”呢?莫 说“弃天下”,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,多半只 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。更何况,即便不为前程,仅为父 亲低微,父亲穷酸而弃之的,也有人在呢。在这种清况下,也就 没有什么“两难”了罢。
回到孟子的原文,应该一提的是,所谓“瞽瞍杀人”云云,当 然只是一种假设,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竟赛假设一些案例一 样,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父亲真的杀了人,他也并没有因此 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,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样隐居海滨。如果 真有这样的事,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,什么气度?进 为天子,退为逃犯,隐居海滨而“终身訢然,乐而忘天下。”这种 能进能退,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”的气度,尤其是,终身“訢然”, “乐”而忘天下的乐观通达,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。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,舜作为圣贤是一点都不为过的。
当然,孟子“言必称尧舜”,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 化的色彩,这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
地位对人的重要影响
【原文】
孟子自范①之齐,望见齐王之子,喟然叹曰:“居移气,养移 体,大哉居乎!夫非尽人之子与?”
孟子曰:“王子宫室、车马、衣服多与人同,而王子若彼者, 赔使之然也;况居天下之广居②者乎?鲁君之宋,呼于垤泽之 门(3)。守者曰:‘此非吾君也,何其声之似我君也?’此无他,居相 似也。”
【注释】
①范:地名,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,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。 ②广居:孟子的“广居”指仁。如《滕文公下》所说:“居天下之广居, 立天下之正位。”③垤(die)泽之门:宋国城门。
【译文】
孟子从范邑到齐都,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,非常感叹地 说:“地位改变气度,奉养改变体质,地位是多么重要啊!他不也 是人的儿子吗?”
孟子说:“王子的住多、车马、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,而王子 像那个样子,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样的。何况那处在天下最广大地 位上的人呢?鲁国的国君到宋国去,在宋国的城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