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
矛盾已经形成的时 候,比如说阶级斗争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,经济问题上升为主要 矛盾的时候,仍然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“纲”不放,那当然 “万目”都不张了。相反,如果适时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,矛盾 的发展转化而进行调整,在经济问题已上升为主要矛盾,成为了 “当务之急”的时候,及时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纲,“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”,那“万目”也都自然会张开了。
  国家的情况是这样,个人的生活、工作也同样是这样。一个 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,要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工作,全面开花是不 可能的。所谓“饭要一口一口地吃”,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,每一 个时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,这样日积月累,就会像滚雪球一样, 不断取得成效。
  总而言之,“当务”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。还是用我们曾经提 到过的话来说,当我们朋友、同事、同学问互相见面时总爱问: ‘最近忙什么?”但愿你所忙的,正是“当务之急”,是“西瓜”而 不是“芝麻”,当然,更不要是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“莫名堂” 的事情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尽心下
  本篇是《孟子》全书的最后一篇,内容仍然很丰富,其中有 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句。全篇原文共 38章,本书选 15章。
  春秋无义战
  【原文】
  孟子曰:“春秋无义战。彼善于此,则有之矣。征者,上伐下 也,敌国 ①不相征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①敌国:指地位相等的国家。“敌”在这里不是“敌对”的意思。
  【译文】
  孟子说:“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。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 要好一点,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。所谓征,是指上讨伐下,同等 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。”
  【读解】
  “春秋无义战”,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,也是其政治观的 体现。因为,儒家认为,“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”,这才是合乎义的, 而春秋时代则是“礼崩乐坏”,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”,所以没有合 乎义的战争。
  其买,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。孔子在《论语·季氏》中 已经说过:“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无道,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。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,礼乐征伐自诸 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。
 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,因此,也的确有正义 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。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,衡量正 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

页数:179/192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