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
险阻的地方,没有 人敢去迫近它。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,连忙跑过去迎接他。冯 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,众人都很高兴,可士人们却讥笑他。”
  【读解】
 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?
  讥笑他重操旧业,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,而把自己做善士的 追求放弃了。所以,“再作冯妇”作为一个成语,是指人应该明己 见机守义,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。简言之.就 是不应“再作冯妇”。
 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 的作为,因为“再作冯妇”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,而只是士人 们在讥笑他。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 救民吗?
  关于这个问题,朱熹有个解释,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 的时候,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,不愿意听他的话了,而孟子自己 也知道这个情况,已准备离开齐国了,所以才有这种说法。
  可见,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,正如冯妇 再次打虎,“再作冯妇”一样,不再次去打虎吧,众人正有危难需 要自己。再次去打虎吧,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,且为士人 所讥笑。孟子也是一样,不去再劝齐王吧,灾民的确需要救济。再 次去劝齐王吧,明知他不会听,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,再去劝 他,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?何况,如果自己现 在还要去劝齐王,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。权 衡的结果,还是不准备去“再作冯妇”。其实,学生陈臻是了解老 师的处境和心情的。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“殆不可复。”
  不管怎么说,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,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,一种审时度势。这 正如赵歧注《孟子》说:“可为则从,不可则凶。言善见用,得其 时也非时逆指,犹若冯妇。暴虎无已,必有害也。”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。
  那么,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?应该认为,是不是“再作 冯妇”并不绝对,关键是要审时度势,把握自己。如果“可为”, 如果“见用”而“得其时”,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。如果“不 可”,如果‘非时逆指”,则不可“再作冯妇”,以免“暴虎无已, 必有害也”,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珠玉者,殃必及身
  【原文】
  孟子曰:“诸侯之宝三:土地、人民、政事。宝珠玉者,殃必 及身。”
  【译文】

页数:184/192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