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锄 头,不如等农时。’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:夏、商、 周三代兴盛的时候,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,而现 在的齐国却超过了;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,一直到四方 边境,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。国土不需要新开辟,老百姓不需要 新团聚,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,没有谁能够阻挡。何况,统 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,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;老百姓受暴政 的压榨,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。饥饿的人不择食物,口渴的人 不择饮料。孔子说:‘道德的流行,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。’现 在这个时候,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,老百姓的高兴,就 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。所以,做古人一半的事,就可以成 就古人双倍的功绩。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。”
【读解】
作为儒家“王道”政治的推行者,孟子不屑于与“霸道”政 治寡管仲、晏婴相比,这正如齐宣王问“齐桓、晋文之事”他不 予回答一样。
他所热衷的,是在齐国推行“王道”政治,靠实施“仁政”来 统一天下。而且,他认为无论从土地、人口,还是从时机来看,目 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,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姑且撇开孟子关于王道的种种论述不谈,只看他关于乘势待 时,事半功倍的思想,我们也可以得到较为深刻的启示。 所谓“赶得早不如赶得巧,算得精不如运气好。”这其实没有 什么神秘的地方,不外乎是强调抓住时机,捕捉机遇的重要性罢 了。
在某种意义上说,个人智慧的确不如时势造英雄,工具优良 也的确不如时机重要。所以,很多人怨天尤人,认为自己怀才不 遇,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抓住时机。居里夫人曾经说过:“弱者坐待 良机,强者制造时机。”就是强调主动出击,抓住时机。
当然,这里所说的“乘势待时”,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,抓准 时机,而不是说在政治上赶形势,窥风向,搞投机。这里的区别, 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。如果你错过了起跑的口令,老是慢 半拍才回过神来,这是没有抓住时机,自然要影响你的成绩,被 别人甩在后面。但是,如果你投机取巧,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, 那你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,反而还犯了规,有被逐出赛场的危险 了。
所以,反过来说,识时务者为俊杰。真正要乘势待进,其实 也离不开智慧。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,作 出决断,抓准时机,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相反,则很难做到这 一点,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