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曰:“否。士无事而食,不可也。”
曰:“子不通功易事④,以羡⑤补不足,则农有余粟,女有余布。 子如通之,则梓匠轮舆(6)皆得食于子。于此有人焉,人则孝,出则 悌,守先王之道,以待(7)后之学者,而不得食于子。子何尊梓匠轮 舆而轻为仁义者哉?” 曰:“梓匠轮舆,其志将以求食也;君子之为道也,其志亦将 以求食与?”
曰:“子何以其志为哉?其有功于子,可食而食之矣。且子食 志乎?食功乎?”
曰:“食志。”
曰:“有人于此,毁瓦画漫(8),其志将以求食也,则子食之乎?”
曰:“否”
曰:“然则子非食志也,食功也。”
【注释】
①彭更:人名,孟子的学生。②传食:指住在诸侯的驿舍(宾馆)里 接受饮食。传,驿舍,相当于今天的宾馆。③泰:同“太”,过分。 (4)通功易事:交流成果,交换物资。⑤羡:余,多余。(6)梓匠轮舆: 梓人、匠人批木工;轮人、舆人指制造车轮和车箱的工人。 (7)待:同 “持”,扶持。 (8)墁(man):本义为粉刷墙壁的工具,这里指新粉刷过的 墙壁。
【译文】
彭更问道:“跟在身后的车几十辆,跟随的人几百个,从这个 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,不是太过分了吗?”
孟子说:“如果不正当,就是一篮子饭也不能够接受;如果正 当,就是像舜那样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过分。——你说得过分 吗?”
彭更说:“不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我是觉得,读书人不劳动而 白吃饭,是不对的。”
孟子说:“你如果不互通有无,交换各行各业的产品,用多余 的来补充不足的,就会使农民有多余的粮食没人吃,妇女有多余 的布没人穿。你如果互通有无,那么,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。比如说这里有一个人,在家孝顺父母,出门尊敬长辈,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,来培养后代的学者,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。你怎么可以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?”
彭更说:“木匠车工,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。读书 人研究学问,其动机也是为了求饭吃吗?”
孟子说:“你为什么以他们的动机来看问题呢?只要他们对你 有或绩,应该给他们吃的,那就给他们吃的罢了。况且,你是论 动机给他们吃的呢?还是论功绩给他们吃的呢?”
彭更说:“论动机。”
孟子说:“比如这里有一个人,把屋瓦打碎,在新刷好的墙壁 上乱画,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弄到吃的,你给他吃的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