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
:不 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。所以,真诚是上天的原则,追 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。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,是没有过 的;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。”
  【读解】
  这一章除了最后两句外,几乎与《中庸》第二十章里面的一 段文字完全相同。这说明《中庸》与“思孟学派”之间的密切关 系。朱熹认为,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子,孟子又受教于子思, 所以,是孟子“述《中庸》孔子之言”。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,应 该是《中庸》取于《孟子》,而不是相反。
  与《中庸》完全相同的内容还是强调“诚”的问题。我们已 经知道,《中庸》里有若干章都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,而《大学》 所提出的人生进修阶梯,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级也是“诚意”的问 题。由此可见,“诚”的确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。以这里与《中 庸》相同的文字来看,由“明善”到“诚身”;由“诚身”到“悦 亲”;由“悦亲”到“信于友”;由“信于友”到“获于上”,直到 “民不可得而治也”的反面,那就应该是“民可得而治矣”。实际 上也就是《大学》所谓“修、齐、治、平”的序列,所以朱熹说 这段文字“亦与《大学》相表里,学者宜潜心焉。”(《孟子集 注》卷七)一句话归结起来,在儒家的学说里,真诚的确是立身 处世的根本所在,一个人如果没有真诚,一切都无从谈起。
  所以,孟子最后说,“至诚而不动者,来之有也;不诚,未有 能动者也。”所谓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”也就是孟子这里所说 的意思了罢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
  【原文】
  孟子曰:“存①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恶。胸中 正,则眸子瞭②焉;胸中不正,则眸子眊③焉。听其言也,观其眸 子,人焉瘦、廋④哉?”
  【注释】
  ①存:察。②瞭:明。③眊(mao):不明,蒙眊。①廋 (sou):藏匿。
  【译文】
  孟子说:“观察一个人,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。眼 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。心中光明正大,眼睛就明亮;心中不 光明正大,眼睛就昏暗不明,躲躲闪闪。所以,听一个人说话的 时候,注意观察他的眼晴,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?”
  【读解】
  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。”
 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·芬奇从人物画的角 度来说的。而我们看到,早于他一千多年,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 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。

页数:97/192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