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和与礼的辩证法
  【原文】
  有子曰:"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"
  【注释】
  斯:此,这。节:节制,约束。
  【译文】
  有子说:"礼的施行,以和谐为贵。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,好就好在这里,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。倡有行不通的地方,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,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,那也是不行的。"
  【读解】
 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。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,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。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。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,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。所以一方面是"礼之用,和为贵","和"是目的;另一方面,一味地为和而和,不以礼来进行约束,不讲原则,也是不行的。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。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,也就是既要团结,家和万事兴,和气生财,又要坚持原则,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,吹吹拍拍。说到底,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:团结--批评--团结。 下一篇:怎样才算是好学?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怎样才算是好学?
  【原文】
  子曰:"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"
  【注释】
  就有道:接近德才兼备的人。 正:改正,修正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"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,居住不贪求舒适,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,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,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。"
  【读解】
  安贫乐道,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;多做少说;以他人为镜来改正、修养自己。做到了这三个方面,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。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,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----安贫乐道。尤其是物欲横流,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,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,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,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。 当然,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,这种"穷书生"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。所谓"越穷越革命,越穷越光荣"的说法,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?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贫而乐,富而好礼的境界
  【原文】

页数:12/226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