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连子贡都没能做到,又有谁做到了呢?恐怕就只有颜回了吧。 可惜我个们在《论语》中还没有看到孔子对颜回这方面的评价 。
倒是在《卫灵公》里,当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奉行时,孔子回答道:“那就是‘恕’吧——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原来,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’也 是非常难以做到的,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。
既然如此,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,就是我们大 不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?
只能说,“恕”道(不是“蜀道”)之难,难于上青天啊!
------------------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
【原文】
子贡问日:“孔文子①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②而好学, 不耻下问③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【注释】
①孔文子:卫国大夫,姓孔,名圉,谥号“文”。②敏:勤勉。 ③下问:向下请教。
【译文】
子贡问道:“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‘文’呢?”孔子回答说: “他勤奋好学,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,所以被溢为‘文’。”
【读解】
古代君主、大臣、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, 这就叫“谥”,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。关于“文”的说号,《逸周 书·谥法解》列了经纬天地、道德博厚、学勤好问、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,也就是说,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“文”。那么,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“文”的 呢?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,孔子于是回答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 问。“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“学勤好问”。
可见,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,不是想当然的发挥。
回到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这八个字上来看,对一般人来说,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,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。因为,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,这方面的典型,有 “凿壁偷光”、“囊萤映雪”,甚至“头悬梁,锥刺股”等等。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,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,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、虚荣心的问题在内。
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。如果自己位卑,自己能 力弱,自己孤陋寡闻,求教于位尊者、能力强者、见多识广者,那 似乎没有什么,不以为耻.一旦反过来,以位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