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所谓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背登攀。”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, 只要肯立志,坚决地去做,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,走到哪。 步算哪一步。换句话说,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事实上就总会有 所收获。相反,凡事太功利主义,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,利益何在,期望值太高,大迫切,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,结果便很 容易画地为牢,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,甚至裹足不前,打 退堂鼓了事。
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,所以圣人予以激励,要求他开步向前走,哪怕“中道而废”,也比停步不前好。
------------------
不开后门,不拉关系
【原文】
子游为武城宰 ①。子曰:“女得人焉尔乎?”曰:“有澹台灭明② 者,行不由径,非公事,未尝至于偃③之室也。”
【注释】
①武城宰:武城的地方官,相当于武城县的县长。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 南。②澹(tan)台灭明:姓澹台,名灭明,字千羽,武城人。③偃: 子游性言,名偃,字子游。
【译文】
子游做了武城县的县长。孔子问他:“你在武城发现人才了 吗?”子游回答说:“有个叫偃台灭明的人,走路不抄小道,不是 公事,从不到我住的地方来。”
【读解】
走路不抄小道就是不走捷径,引申出来的意思,也就是我们 今天所说的不走后门。
因为不走后门,所以也用不着拉关系,用不看到长官的家里 去搞“勾兑”,联络感情。 这是什么样的人才呢?
这是行为端正,廉洁奉公的人才,而不是我们今天很走红的 “公关”人才,也不是在官场中兜得很转的那些特殊人才。
这种人才在政治清明,风气很正的时代是可以一展宏图、飞 黄腾达的。但在政治不怎么清明,风气不正的年代里就有一点不合时宜了,很难把官做得大,做得长久。
子游欣赏这种人才,说明子游为政比较清明,子游的县衙门 里风气也是比较正的。
不开后门,不拉关系。这不也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吗?
所以,偃台天明的确还是一个人才。
------------------
不自夸,不居功
【原文】
子曰:“盂之反①不伐②。奔而殿③,将人门,策其马,曰:非 敢后也,马不进也。”
【注释】
①孟之反:鲁国大夫,又称孟之侧。②伐:自夸。③殿:殿后, 走在部队最后面。
【译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