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左传
认真的想,这实在是一种强盗逻辑,都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 同强国打仗、吞并弱小国家之上。或许,这种强盗逻辑在春秋时代 行得通而在现在则行不通。统治者的主要职责是使国家富强, 人民幸福,为此可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太多了,必须要付出太多 的精力。
再说,内患并不是必然的,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;它在根 本上是由统治者自己造成的。如果天下太平,国家富强,人民幸 福,政治清明,统治者廉洁奉公,谁会起来造反?还是《水浒 传》当中那句话说得好:官逼民反,民不得不反。老百姓盼望的 是过和平安宁的日子,平白无故造什么反?
国家的内乱,要么是政治腐败、治理无方、统治者荒淫无道, 致使民不聊生造成的,要么是由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、尔虞 我诈、争权夺利造成的。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以对外扩张和侵略来 治病,充其量是治表而无法治根,甚至更有可能加重内乱,使毛 病积重难返,直到病入膏育,不可救药。
话虽然这么说,晋军毕竟会打仗,最终获得了鄢陵之战的胜 利。他们所凭借的,不是正气和道义,不过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罢 了。这同政治腐败、扩张野心膨胀是两回事。他们首先做到了知 己知彼,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,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 致命的。比如主帅不和,在两军对垒的残绘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 端,弄得士兵不知所措。比如贵族子弟参战,这些个公子哥儿养 尊处优惯了,趾高气昂,志满意得,却吃不了苦,没有战斗力,成 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这样一来,对敌方的弱点了如指掌,因此胸 有成竹,怎能不打胜仗?
------------------
祁奚举贤(攘公三年)
——不偏不党的滋味
【原文】
祁奚请老(1),晋侯问嗣焉(2)。称解狐(3)——其仇也。将立之而卒。 又问焉。对曰:“午也可(4)。”于是羊舌职死矣(5),晋侯曰:“孰可以 代之(6)?”对曰:“赤也可(7)。”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(8),羊舌赤佐之(9)。 君子谓 祁奚于是能举善矣(10)。称其仇,不为谄(11);立其子,不 为比(12);举其偏,不为党(13)。《商书》曰:“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(14)。” 其 祁奚 之谓 矣。解狐得举, 祁午得位,伯华得官;建一官而三物 成,能举善也。夫为善,故能举其类。《诗》云:“惟其有之,是以似之(15)。” 祁奚有 焉。
【注释】
(1)祁奚:字黄羊,晋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