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
  【注释】
  ①之:至。
  【译文】
  孟子说:“人不可以不知羞耻。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,就可 以免于羞耻了。”
  【读解】
  俗话说:“人有脸,树有皮,电灯泡儿有玻璃。”
  羞耻之心,人皆有之。
 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。
  《法句经》说:“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,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, 将会下地狱。”
 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,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,但, 丁《神曲》中那些下地狱的人,当然,或许还有西门庆、潘金莲 ......
  然而,一旦他们知道羞耻,也就可以升迁炼狱,“浪子回头金 不换”,说不定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!
  无耻至耻,免于羞耻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耻之于人大矣
  【原文】
  孟子曰:“耻之于人大矣!为机变①之巧者,无所用耻焉。不 耻不若人,何若人有?”
  【注释】
  ①机变:奸诈。
  【译文】
  孟子说:“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!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 羞耻的。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,怎么赶得上别人呢?”
  【读解】
  “我
  一念之差
  出卖了无辜的人
  我有大罪呀!”
  犹大羞愧难当,跟踉跄跄地跑出去,在一棵大树下吊死了。 (《马太福音》)
  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善恶果,羞耻之心便油然而 生。人类虽然因此而犯下原罪,被逐出伊甸园,但却获得了在现 实土地上生存的权利。
  “知耻近乎勇。”(《中庸》)
  纵使罪孽深重如犹大,羞愧而死,灵魂尚能获得拯救。
  如果及早知耻,以羞耻为动力,化羞耻为力量,亡羊补牢,未 为晚矣。
  否则,一次无耻,次次无耻,甚至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,嗜 痴成癖,那就万劫不复,无可救药了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古之贤士,乐道忘势
  【原文】
  孟子曰:“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;古之贤士何独不然?乐则 而忘人之势。故王公不致敬尽礼,则不得亟①见之。见且由不得亟; 而况得而臣之乎?”
  【注释】
  ①亟(qi):多次。
  【译文】
  孟子说:“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,不把自己的权势放 在心上。古代的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?乐于自己的学说,不 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。

页数:156/192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