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
是对杨墨的权威性论断。我们这里不是搞学术研究,所以对他关 于杨墨的评论不予深说,而是侧重于他对子莫的看法。
  子莫执中。
  照理说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,应该受到大加赞扬。事实上,孟 子也的确说了“执中为近之”,应该是很不错的。但“执中无权, 独执一也。”这就出了问题。这里的“权”是指“权变”,通权达 变。也就是说,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“执中”,没有变通,那就 不是执中,而是“执一”了。而我们知道,中庸之道本来是“执 两用中”(《中庸》)的,既然只是“执一”,当然也就不是中庸之 道了。因此,并不符合儒学的主张。
  为什么“执一”就有问题呢?因为它“举一而废百”,坚持一 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,具有片面性,其结果是“贼道”。 “贼”在这里作动词,指对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所损害。
  回过头来说到杨子的为我,墨子的兼爱,在孟子看来,都是 “执一”之道,因此,“为其贼道也”,是孟子所反对的。
  可见,这一章从对杨、墨的评论出发,表达了孟子主张“执 中”而变通的思想主张。对我们来说,既有学术史的价值,又有 思想方法上的启示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
  【原文】
  孟子曰:“饥者甘食,渴者甘饮。是未得饮食之正也,饥渴害 之也。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?人心亦皆有害。人能无以饥渴之害 为心害,则不及人不为忧矣。”
  【译文】
  孟子说:“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,干渴的人觉得 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。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, 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。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 妨害吗?心灵也同样有妨害。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 妨害去妨害心灵,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。”
  【读解】
  饥渴对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饥不择食,渴不择饮。类似这 样的妨害如果对心灵发生,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,对思想、 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,渴不择饮现象,失去辨别力。统 便会管它什么主义,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古脑儿接受下来,缺 乏消化能力,最终误入歧途。
  相反,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,就 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,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 识,有所鉴别,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,消化,使之 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。能够做到这样,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 他人的地方,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,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?

页数:166/192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