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速”(《公孙丑上》)的“圣之时者”。(《万章下》)也就是突出他 通权达变而识时务的一面。甚至包括孔子的名言“用之则行、舍 之则藏”(《论语。述而》和孟子的名言“穷则独善其身、达则 兼善天下”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等,也无不是这种精种的体现。
今天我们面临市场经济的时代,金钱的受与不受,辞与不辞 问题也时常摆在人们的面前。孟子的基本作则是“焉有君子而可 以货取乎?’,不拿不明不白的钱。在这样的原则前提下,当受则受, 当辞则辞。这种处理态度,恐怕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罢。
当然,关键是在对那“当”的理解上。理解错误,或者是故 意理解错误,把不当接受的作为了当接受的统统接受了下来,那 就要出问题,要被人“货取”了。 所以,君子不可不当心啊!
------------------
无官无责,进退有余
【原文】
孟子谓蚳蛙(1)曰:“子之辞灵丘(2)而请士师(3),似也,为其可以 言也。今既数月矣,未可以言与?”
蚳蛙谏于王而不用,致为臣而去。齐人曰:“所以为蚳蛙则善矣; 所以自为,则吾不知也。”
公都子④以告。
曰:“吾闻之也:有官守者,不得其职则去;有言责者,不得 其言则去。我无官守,我无言责也,则吾进退,岂不绰绰然有余 裕哉?”
【注释】
①蚳(zhi)蛙:齐国大夫。②灵丘:齐国边境邑名。③士师: 官名,管禁令,狱讼,刑罚等,是法官的通称。④公都子:孟子的学生。
【译文】
孟于对蚳蛙说:“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,这似乎有 道理,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。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 官了,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?”
蚳蛙蛙向齐王进谏,齐王不听。蚳蛙因此辞职而去。齐国人说: “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,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?我们 就不知道了。”
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。
孟子说:“我听说过:有官位的人,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 辞官不干;有进言责任的人,如果言不听,计不从,就应该辞职 不干。至于我,既无官位,又无进言的责任,那我的进退去留,岂 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?”
【读解】
有官有职就有责。
不能尽职,不能尽责,当什么官呢?难免失落,难免苦闷与 烦恼。
可是,要尽职,要尽责又免不了争斗,免不了权术,依然是 苦闷与烦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