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
.一镒为 二十两。④薛:春秋时有薛国,但在孟子的时代已被齐国所灭,所以,这 里的薛是指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地,在今山东滕县东南。⑤赆(jin):给 远行的人送路费或礼物。(6)戒心:戒备意外发生。根据赵歧的注释,当 时有恶人要害孟子,所以孟子有所戒备。(7)未有处:没有出处,引申为 没有理由。(8)货:动词,收买,贿赂。
  【译文】
  陈臻问道:“以前在齐国的时候,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,您 不接受;到宋国的时候,家王送给您七十镒,您却接受了;在薛 地,薛君送给您五十镒,您也接受了。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 的,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;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,那以 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。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。”
  孟子说:“都是正确的。当在宋国的时候,我准备远行,对远 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。所以宋王说:‘送上一些盘缠。’我怎么 不接受呢?当在薛地的时候,我听说路上有危险,需要戒备。薛 君说:‘听说您需要戒备,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。’我怎么能 不接受呢?至于在齐国,则没有任何理由。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 一些钱,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。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?”
  【读解】
  陈臻的推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,二者必居其一,但实际上却 局限于形式逻辑的范畴,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,缺乏辨证逻辑的 灵活性,不能解决特殊性的问题。
  孟子的回答则是跳出了“两难推论”的藩篱,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,不同情况不同对待,辩证解决。用孔子、孟子等人的话 说,这就叫通权达变。
  在《论语·雍也》篇里,我们已经看到,当公西华被孔子派 去出使齐国时,冉有替公西华多要一些安家口粮,孔子认为,公 西华做大使“乘肥马,衣轻裘”,有的是钱财口粮,所以并没有多 给他安家口粮。(6· 4)可是,当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而自己觉得 俸禄太高时,孔子却劝他不要推辞。(6·5)这与孟子在齐国推辞 而在宋国和薛地却接受一样,都是令一般人不理解。但无论是孔 子还是孟子,他们之所以这样做,都是有自己的一番道理的。总 起来说,就是孔子所说的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 之,不处也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君子爱财, 取之有道。”从思想方法上来说,就是既坚持原则又通权达变。不 仅处理经济问题如此,就是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如此。所以孟子 说孔子是‘可以仕则仕,可以止则止;可以久则久,可以速则

页数:59/192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