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撇开对孔、孟与苏秦、张仪的比较不论,回到对用人一方面的 要求来看,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很明确的,就是要求当政治目的 君王“尊贤使能”,“尊德乐道”,礼贤下士,主动放下自己尊贵的 架子而启用贤才,甚至拜贤才为老师,就像商汤王对待伊尹,齐 桓公对待管仲那样。其实,这也是儒学在用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。 虽然孔、孟本人一生宣扬这种观点而自身并没有受到过这种待遇, 但他们的思想却对后世的用人之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 刘玄 德“三顾茅庐”请诸葛亮的故事,不就是这种影响最为典型的例 证吗?
当然,有这种典型的例证并不意味着后世都在实施着孔、孟 的观点。而是恰恰相反,人们越是津津乐道于“三顾茅庐”的故 事,就越是说明现实中缺乏这,种“礼贤下士”、“求贤若渴”的作 风。事实上,孔、孟的思想永远都给我们以理想主义的感觉,他 们所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,就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也仍然使 人感到有很多理想的成分。或许,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理想的成分 吧,才使他们的理论历久而常新,给人以启迪而不过时,这已经 是题外的话了。 回到用人和被用的问题上来,既然当政者多半“好臣其所教, 而不好臣其所受教”,既然任人唯贤、礼贤下士是如此困难,如此 难遇,作为被用的人,有一点“不可召”的清高和骨气,不也是 应该的吗?正如曾子所说:你有你的官位,我有我的正义,我又 输与你什么呢?
所以,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认为孟子“不能造朝”是故作姿态, 是迂腐,而应该肯定他的清高和骨气。不然的话,“亚圣”之名从 何得来呢?
------------------
当受则受,当辞则辞
【原文】
陈臻①问曰:“前日于齐,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;于宋,馈 七十镒而受;于薛④,馈五十镒而受。前日之不受是,则今日之受 非也;今日之受是,则前日之不受非也。夫子必居一于此矣。”
孟子曰:“皆是也。当在宋也,予将有远行,行者必以赆(5);辞 曰:‘馈赆。’予何为不受?当在薛也,予有戒心;辞日:‘闻戒, 故为兵馈之。’予何为不受?若于齐,则未有处也(6)。无处而馈之, 是货之(7)也。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?”(8)
【注释】
(1)陈臻:孟子的学生。②兼金:好金。因其价格双倍于普通金,所 以称为“兼金”。③一百:即一百镒(yi)。镒为古代重量单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