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
  【注释】
  道:通“导”,训导、引导、领导的意思。齐:整治 免:避免 格:至,来,引申为归服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用政令来训导,用刑法来整治,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,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,用道德来引导,用礼教来整治,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,并且心悦诚服”
  【读解】
 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;儒家政治主张德治,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;法家政治主张法治,以政令、刑法驱遣民众。德治侧重于心,法治兼用,儒、法并行。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,考察历史和现实,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养生送死,孝不违礼
  【原文】
  孟懿子问孝。子曰:「无违。」樊迟御,子告之曰:「孟孙问孝於我,我对曰,『无违。』」 樊迟曰:「何谓也?」子曰:「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」
  【注释】
  孟懿子:“鲁国的大夫,下文的孟孙也指他。”樊迟:“孔子的学生,姓樊,名须,字子迟”御:“驾车”。
  【译文】
 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。孔子回答说:“不违背。” 樊迟为孔子驾车,孔子告诉他说:“孟孙向我问孝,我回答他说“不违背。””樊迟问:“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孔子回答“父母活着的时候,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,父母去世,要依照礼节祭祀他们。”
  【读解】
  “无违”也就是不违背礼节。 这种不违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: 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,不能敷衍塞责: 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,即天子、诸侯、大夫、士、庶人各有差等,不得越。以孟懿子为例,他是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,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(诸侯)的礼仪,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,这就叫越。孔子因为对他不满,又不好直说得罪他。所以当他来问孝时就只是含含糊糊地用“无违”这两个字来打发他。这也见出圣人微言大义的说话艺术。 如果同今天的话来说,孔子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既要恭敬虔诚,又不铺张浪费呢?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
  【原文】
  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忧。”
  【注释】
  孟武伯:孟懿子的儿子。其: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的”、“他们的”。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,历来有不同的理解。

页数:16/226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