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幸,以为人家发现不了而加以掩饰。结果往往是欲盖弥彰,自欺 欺人,在错误的泥坑里越陷越深,以至达到不能自拔的程度。
所以,当你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犯了什么错误时,一定要 想想自己是要做君子还是做小人。如果不做小人,那就不要文过 饰非,而要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。
------------------
君子有三变
【原文】
子夏曰:“君子有三变:望之俨然①,即②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。”
【注释】
①俨然:庄重。②即:接近。
【译文】
子夏说:“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:远远望去非常庄重, 接近后却感到温和可亲,听他说话又觉得很严厉。”
【读解】
这是说到一个人的形象问题,尤其是做领导人的形象。
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往往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,所谓“第 一印象”更是异常重要。根据子夏的看法,君子的“第一印象”最 好给人以庄重的感觉。不过,“第一印象”后,当他与你深入接触 时,“第二印象”应该是和蔼可亲,而不是老板着面孔的。至于 “第三印象”,即谈起话来,语言应该是严厉而有威信,这样才能 够使人畏服。
就我们的理解来看,子夏的确是在教我们如何去做一个领导 人,尤其是到一个新单位去工作的领导人。作为一个普通人,倒 没有必要如此处心积虑地去注意自己的形象。不过也有一点值得 我们吸取、就是一个人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变化,不要时时处处都 给人一个老面孔,尤其是板着脸的老面孔,让人一看到你就想起 阴天,沉闷压抑,连笑都笑不出来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你的群众 关系,你的人际交往就要出问题了。因为我们看到,就是一个堂 堂的正人君子,不也只是“望之伊然”,真正与他接触,也应该是 “即之也温”吗?
当然,反过来说,如果一个人整天嘻嘻哈哈,处处吊儿郎当, 从来没有一个“俨然”的时候,那也是很成问题的了。
归结起来说,形象要有所变化,精神也要有所调节。这倒恰 好使我们想起了毛泽东的教导:“团结,紧张,严肃,活众。”
难道不是这样的道理吗?
------------------
信任是前提
【原文】
子夏曰:“君子信而后劳其民,未信则以为厉己也。信而后谏,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子夏说:“君于受到信任后才去使唤百姓,没有受到信任就去 使唤,百姓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。君子受到信任后才去劝谏君主, 没有受到信任就去劝谏,君主就会认为是毁谤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