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
  【读解】   
  对于很多事情来说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前提。不仅当高 级领导人,上对君王下对百姓如此,就是做一个单位的干部,一 家公司的老板,也同样是如此。当你的部下对你缺乏信任时,你 随便分配他干什么,他都有可能认为你对他,心存偏见,有意整他。 相兄只要他信任你,认为你对他好,则你随便分配他做什么,他 都不知心存芥蒂,而会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它。你对上级也是同样 的道理。所谓“交浅不言深”,如果上司不信任你,你最好还是少 提意见少提建议,不然的话,你的一片好心很可能被当作了驴 肝肺,忠言也会被认为是在反对他,毁谤他。当然,如果上司信 任你,对你言听计从,那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  总而言之,信任的确是前提。一个人对上对下都能取得信任, 那他多半会比较顺当,相反,则可能做得很累很苦,仕途也长不
  是不是正因为不少人都搞懂了这一点,才学会了上下。“勾 兑”,八面玲陇,做得滴溜溜转而一帆风顺呢?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大德不逾,小节不拘
  【原文】
  子夏曰:“大德不逾闲,小德出入可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大德:德行中的大节。小德即小节。   闲:限,引申为法度。
  【译文】
  子夏说:“大节方面不出问题,小节上有所出入是可以的。”
  【读解】   
  在《宪问》篇里,子贡问孔子说:“管仲是不是仁呢?齐桓公杀了公子纠,管仲不为主子死,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
  。”孔子说:“管仲做桓公的宰相,辅佐他称霸诸侯,匡正天下,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。如果没有管仲,我们大概也都像落后民族那样披散着头发,衣襟向左边开了吧。难道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节小信,自缢于沟渠之中而没有人知道都好吗?”
 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,说明“大德不逾闲,小德出入可也。”
  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,应当观大节,看主流,而不应斤斤计较于细微未节,更不能抓住一点不放,以小节之过否定大节,把人一棍子打死,把事情全盘否定。
  当然,这样说并没有鼓励你在小节上蓄意越轨犯规的意思,而只是说对人不必求全责备而已。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指出而不容许钻空子的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
  【原文】

页数:213/226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