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
  孔子说:“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,也不能够 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。有仁德的人安于仁,有智慧的人顺从仁。”
  【读解】
  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,如孔子在另 外的地方所说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”(《雍 也》)水性动,动者顺势,所以须从仁;山性静,静者安定,所以 安于仁。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,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。
 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,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。由于没有仁德 仁心,所以缺乏主心骨,缺乏稳定的人格,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 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。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,不能够做到 安贫乐道,做到孟子所说的“贫贱不能移”;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, 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,做到孟子所说的“富贵不能淫”。一言归 总,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,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 人。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,有涵养,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,所 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,都会乐天知命,安之若 素。
 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。所以,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 础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
  【原文】
  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①人,能恶②人。”
  【注释】   
  ①好(hdo):喜爱。②恶(W0):厌恶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,才能够正 确地去厌恶人。”
  【读解】
  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:“一乡的人都喜欢他,这个人怎样?”
  孔子回答说:“难说。”子贡又问:“一乡的人都厌恶他,这个人又 怎么样呢?”孔子还是回答说:“也难说。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 欢他,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,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。”(《子 路》)
  又有一次,孔子说:“众人都厌恶他,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; 众人都喜欢他,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。”(《卫灵公》)
  可见,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,既不能只凭个人 的私心得失之见,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,人云亦云。
 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,孔子提出了“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 确地去喜爱人,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”的看法。实际上是要求 我们修养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内在品格,克服偏私之见,正确对待 他人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追求仁德,摈弃邪恶

页数:33/226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