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
  【注释】   
  ①党:类别,类型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人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类型。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 以知道这人有没有仁心。”
  【读解】
  观过知仁,实际上也就是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中识别人。这 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。
  据《后汉书·吴祐传》记载,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 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,父亲知道后大怒,孙性也知道自己 做错了,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。吴拓问明缘由后说:“因为孝 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,这就是‘观过,斯知仁矣!”不仅 没有处罚孙性,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,让他去孝敬父亲。
  这就是“观过知仁”方法的实际运用,这种方法蕴含着从反 面看问题的辩证思想,说它有“一分为二”的观点也无不可。因为,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错,但过错的性质有所不同。有的过错 是“十恶不赦”的,有的过错却有种种复杂的原因,比如说动机不错,但结果造成错误。如此等等,都需要我们作细致的观察、分 析,找出他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,从他的过错中进一步认识他的 品质,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,从而加以合理的利用。
  这种“观过知仁”的方法,是不是应该编入“人才学”或 “思想政治工作学”的教村中去呢?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
  【原文】
  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!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早上悟得真理,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!”
  【读解】
  哥白尼说:“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。”
  “朝闻道,夕凡可矣!”正是一种探索真理,献身真理的态度 和精神。
  夏明翰说: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。”真理比生命更重要, 自然可以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!
  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
  【原文】
  子曰:“士①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①士:“士”在古代有多种含义,是一种特殊的阶层,总起来说,是指有 知识,有修养,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。《论语》中的“士”则多指读书人,即 知识分子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,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 耻辱,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。”
  【读解】
  按照孔

页数:35/226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