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
做妻子才可靠,而那个年轻一点的,既然可 以背叛她原来的丈夫,不也同样可以背叛新的丈夫吗?讲完这个 故事后,陈款对秦王说:“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,不就像那个 年轻一点的妻子吗?楚王怎么会信任我呢?”秦王觉得陈翰的说法 很有道理,便更加信任陈轮,而不理会张仪的中伤了。
  这就是口才免祸的实例。而这一类的例子,在历史记载中可 以说是太多了。所以,口才的确可以免祸。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就孔子来说,虽然也知道口才的重要性, 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重要性。但他实际上并不太赞赏口 才好的人。这不仅从他多次强调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,谴责“巧言 令色,鲜矣仁’可以看出来,而且,当有人说冉雍有仁德没有口 才时,孔子态度很明确地说:“何必要有口才呢?靠口才对付人, 常常惹人讨厌。”(《公冶长》)
  可见孔子感叹没有口才难以免祸实际上是一种不满之情,是 针对不良社会现象而发出的牢骚,只不过是“怨而不怒”罢了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
  【原文】
  子曰:“质①胜文②则野,文胜质则史③。文质彬彬④,然后君子。”
  【注释】
  ①质:质朴。②文:文饰。③史:虚浮不实。④彬彬:相 杂适中的样子.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,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 浮,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,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。”
  【读解】
 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。
  大而言之,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,“质”是指人类朴素 的本质,“文”则指文化的累积。那么,“质胜文则野”就是指人 没有文化,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,落后。“文胜质则史”就是指 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,显得虚浮而没有根 基,所以要“文质彬彬”,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,相 协调。
  小而言之,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,“质”是指质朴的品质, “文”则是指文化的修养。那么,“质胜文则野”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;“文胜质则史”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 会显得像个酸秀才,书呆子,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。所谓 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,就是典型的“文胜质则史”,忘了做人的根本。 所以要“文质彬彬”,既要有文化修养,又不要迷失了本性,只有 这样,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。
  广而言之,“文质彬彬”还可以从写作、艺术

页数:62/226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