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乐之者”的境界。这种境界有一个最恰如 其分的词语来形容,这就是“陶醉”。陶醉于其中,以它为赏心乐 事,就像亲密爱人一样,达到物我两忘,合二而一的境界。比如 颜回,住在贫民窟里,用竹篮子打饭,用瓜瓢舀水喝,人们都忍 受不了那种贫困,而颜回自己却乐在其中。(《雍也》)又比如孔 子,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,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,甚至连自 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。(《述而》)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,这就叫 做“太投入了!”
很可惜,现在“投入”学习,“投入”修养自己的人都太少了,而多半“太投入了”的,是在麻将桌上,坐在那里居心叵测得很,那可真是达到了“乐之者”的境界 啊!
乐之者,不亦乐乎?
------------------
因材施教,不要对牛谈琴
【原文】
子曰:“ 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孔子说:“中等智力以上的人,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;中等智力以下的人,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。”
【读解】
在圣人看来,人的智力是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
如果你是教师,就应该据此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,采取不同的难易深浅,以免对牛谈琴,使对方不知所云。
如果你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,就应该据此向你的公关对象挑开适当的话题。
总而言之,“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。”关键是要有共同的语言。
------------------
有耕耘才有收获
【原文】
樊迟问知。子曰:“务民①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矣。” 问 仁。曰:“仁者先难而后获,可谓仁矣。”
【注释】
①民:通“人”。
【译文】
樊迟问什么是明智。孔子说:“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,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,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。”樊迟又问什么是仁。孔子说 :“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有所收 获。这就可以说是仁了。”
【读解】
在“智”的问题上,典妙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性的精神。一 方面是“务民(人)之义”,着眼于人间事;另一方面是“敬鬼神 而远之”,对于我们搞不太清楚的事情,既不轻易相信,也不盲目 否定,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、前一方面是现实的精神,后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。为什么要这样呢?在《先进》篇里,当子 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,孔于作了明确回答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