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孟子

 治国平天下是人间的赏心乐事,也是儒学外治(与内修相 应)的最高境界。但对于真正的君子来说,穷达都是身外事,只 有仁义礼智根于心,清和润泽显于外才是本性所在。
  孟子所描述的,是一个胸怀高远,雍容大度的儒雅君子!外 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,表里如一,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。
  想来,即便在儒教中,这也不过是一个理想人物罢了!
  因为他已超越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,就像尼采笔下的查拉图 斯特拉,站在高高的山上,睥睨着人类。
  但他不是超人,因为他并没有离开人间,没有上过查拉图斯 特拉那座山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圣人治天下,使有菽粟如水火
  【原文】
  孟子曰:“易其田畴①,薄其税敛,民可使富也。食之以时,用 或礼,财不叮胜用也。民非水火不生活,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 大,无弗与者,至足矣②。圣人治天下,使有寂票如水火。寂粟如 水火,而民焉有不仁者乎?”
  【注释】
  ①易其田畴:易,治,耕种;田畴,田地。②矣:这里的用法同 “也”
  【译文】
  孟子说:“搞好耕种,减轻税收,可以使老百姓富足。饮食有 一定时候,费用有一定节制,财物便用之不尽。老百姓离开了水 与火就不能够生活,可是,当有人黄昏夜晚敲别人的门求水与火 时,没有不给与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水火都很充足。圣人治理天 下,使百姓的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。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了. 老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?”
  【读解】
  这一段与孔子“先富后教”,以及孟子自己在《滕文公上》里 论述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的思想是相通的,而与《大学》所论 “德本财末”,孔子所论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”,(《论语·里仁》) 以及孟子自己所论“以义治国,何必言利”(《粱惠王上》的观 点则有些不同。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出儒家学说在政治和经 济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。“先富后教”、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和这里 所说的“圣人治天下,使有菽粟如水火”都表现了儒学抓经济基 础的一方面,而“德本财末”、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”,以及“何必 言利”的观点则表现了儒学重政治,重教化的一方面。孔子也罢, 孟子也罢,儒家先贤们的确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 的侧重和说法。所以,我们可以把以“德本财末”和“先富后 教”为代表性说法的两种思想看作是儒学在治国问题上的一对矛 盾对立范畴。至于这一对矛盾对立的

页数:162/192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