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小说->四书五经-论语
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问者不相亏
  【原文】
  子入太庙①,每事问。或曰:“孰谓鄹人之子②知礼乎?入太庙,每事 问。”子闻之,曰:“是礼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①太庙:太祖(开国之君)的庙。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,所以, 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。 ②鄹(zou)人之子:指孔子,鄹又作陬,地名, 即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所说的“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”的“陬”,是孔子 的出生地。鄹人则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,所以称为鄹人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到了周公庙,每件事都要问一问。有人便说:“谁说叔梁纥的 儿子懂得礼呢?到了周公庙,每件事都要问。”孔子听说后说道:“这 正是礼啊。”
  【读解】
  俗话说,问者不相亏。
  谦虚好学,不耻下问,这既是礼的精神,也是做人的学问。
  孔子不仅要求学生这样做,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,做出表率, 这大概也是圣人风范的体现吧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凡事不必苛求
  【原文】
  子曰:“射不主皮①,为②力不同科③,古之道也。”
  【注释】
  ①射不主皮:射,射箭,这里指比赛的射箭,而不是指战场上的射箭;皮,箭靶子。射不主皮指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,只要射中就行了。 ②为:因为。 ③同科:同等。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,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,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。”
  【读解】
  “一个人能力有大小,单只要有这点精神,就是一个高尚的人,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有道德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。”(毛泽东<<纪念白求恩>>)
  更何况,衡量箭术的主要标准本来就在于能否射中靶心,是十环还是九环,何必要去苛求他能否射中靶心呢?
  射箭如此,为人处事也是如此。有的人对别人太过苛求,别人也反过来苛求于他,结果等于他自己作茧自缚,活得非常拘谨非常累。
  所以,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多一份理解,少几分苛求。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宽松,人际关系不那麽紧张,大家心情愉快,过得轻松自在。
  ------------------

  理解的困难
  【原文】
  子曰:“事君尽礼,人以为谄也!”
  【译文】
  孔子说:“服事君主,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,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!”

页数:28/226
码字不易,如果您觉得文章写得不错,您又有闲心的话,请点击广告支持